首页 > 财经汇 > 创业故事 > 正文

经济学家支招大学生就业:不要都想玩金融赚大钱

2013年06月13日 09:37 0人参与 0条评论 >

  在一年一度全国高考的首日,正在天津研判国家经济走势的众多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们,不约而同地聊起了一个“接地气”的话题——大学生就业。

  7日在天津举行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,担任论坛主席的著名经济学家、国务院参事夏斌(微博)说,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史上最高的699万人,政府已经宣布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大学生创业补贴、贷款担保、就业补助等。他建议,眼下政府可以紧急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,鼓励毕业生再参加一到两年的免费求职培训,帮助他们转行,一方面便于延迟就业压力,另一方面改变他们的求职方向,应对许多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、又有许多行业找不到劳动力的现状。

  夏斌说,中国许多大学生都想“玩金融”、“赚大钱”。过去一些年里高校扩招,但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,许多大学开设了金融、贸易等“赚钱”的专业。“哪有那么多就业的机会?”他认为,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。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,高级蓝领的工资高于普通人,民众的心态也很清楚,并不抢破头去学金融。

  与会的7位首席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是,中国经济仍将放缓,而这将对就业市场造成压力。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的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滨说,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明显低于预期,同比来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幅达到7.7%。但是他提醒大家关注,环比增速仅为6.4%,这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增速。

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,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并不是沿着2012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回升,反而略微有所放缓,从用电数据、价格指数等来看,还有放缓的空间。

  用夏斌的话来说,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,经济增长速度会“下一个台阶”,这将是一个常态。中国经济必然会从过去两位数增长的平台,迈向相对趋缓的平台。“这个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,并不完全是经济周期问题,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、宏观调控所能简单支配的。”

  诸建芳指出,经济放缓造成就业压力,然而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与经济相对低迷的状态“关系不是很大”。 即使经济增速短期内有所提升,大学生的就业率也不见得提升。“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比较低,很大程度上跟知识结构,还有竞争力方面,还有就业的观念以及取向有很大的关系。”

  他提醒,今天的就业形势与前几年很不相同,过去中西部地区没有成长起来,许多就业机会“压”在东部。现在中西部地区已经起来了。

  朱海滨认为,2012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很重要的一年,适龄劳动人口第一次出现下降。从人口结构来说,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。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,一方面制造业太多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工,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非常难,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匹配。“高考扩招之后产生出来的人才是不是社会需要的,这个是很成问题的。”

  他建议,短期内可以考虑对大学生做一些职业培训,从中长期来看应该考虑,是否应该配合国家的经济结构,在教育上做出相应的调整,高等教育制度是否要沿袭过去。比如,是否可以参考德国的模式,学生从初中开始分流,只有一小部分继续向普通高等教育发展。

  在富国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袁宜看来,在危机当中,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机遇。与日本、韩国等一些国家不同,我国同时经历了人口红利拐点和“刘易斯拐点”,曾经长期享受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、劳动力工资水平偏低的红利逐步丧失。而如今,大学生就业发生了很明显的结构性问题,供应显著增加,会导致工资水平维持相对偏低的状况,可能会带来“工程师红利”。如华为、中兴等企业每年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,这类使用学历层次偏高的工程师的企业,在全球市场会产生显著的竞争优势。

  诸建芳的另一个观点是, 经济放缓会产生一些痛苦,比如大学生就业的压力,从政策角度需要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来缓解这种痛苦,同时也要考虑一些中长期的办法。从经济政策上,政府应该考虑到短期和长期的平衡,尽可能使大家接受中国低水平的增速,而不是继续“追求快一点的增长”。


余下全文
来源:中国青年报 编辑: 赖神娇 责任编辑: 温龚锋
来源:中国青年报
版权声明:
1、凡注明来源为“东莞阳光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、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,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否则以侵权论,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在摘编网上作品时,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。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,商洽处理。
联系邮箱:tougao0769@qq.com

相关阅读:

东莞阳光网
 
抱歉,你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!
6 秒后返回频道首页
您还可以:进入东莞阳光网首页 | 返回频道首页

      报障联系电话:0769-33332306

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© 2005-2018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