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蜗居的年轻人()
日期:2018-10-25 08:02
<div class=TRS_Editor><style type="text/css">

</style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10月25日报道,香港华富邨,海边的两栋公屋(即公营永久性房屋,由政府主导,提供给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)。因部分楼宇面海而建,又紧邻豪宅贝沙湾,因此被人称为“平民豪宅”。香港被常年列为全球“房价最难负担”的地区。买房不是安居的惟一办法,租房也并非易事。 按香港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计算,约等于合租公寓中的一个房间,平均需支付月租金6000人民币。来源:梁莹菲/视觉中国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9月14日,香港上环荷里活道,一个面海的房间。房主将买来的名牌手袋放满了一面墙。因历史悠久,交通便利,酒吧、西餐厅聚集,该区吸引了大批来港工作的外国人居住。该楼盘今年的平均成交价约为1257万港币。美国物业顾问机构Demographia2018年1月发布,截至2017年三季度,香港住宅楼价中位数为619.2万港币,家庭年收入中位数31.9万港币,两者相除,得出楼价负担倍数为19.4,相当于一个普通香港家庭,不吃不喝19年才能完成供房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李志(化名)租金:3250港币/月 面积:约10平方米 居住人数:2人 】李志来自云南昆明,从小在宽敞环境中成长的他对香港的拥挤显然无法适应。于是每到长假开始,他都第一时间回家,直到假期尾声连父母都不耐烦时,他才拖拖拉拉回港,飞机降落香港赤鱲角机场,厌倦感袭来。但他不能放弃,和大部分蜷缩在狭窄房间里的“港漂”一样,坚持意味着胜利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大学刚毕业的李志与同学蜗居在10平方米的单间里,一张上下铺之外留给两个大男孩活动的空间不多,书架悬在洗衣机上方,游戏机则取代锅碗瓢盆置于油烟机之下,几双袜子晾在书架上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Jovy 租金:5800港币/月 面积:自住面积约4平方米,公共空间约24平方米 居住人数:2人】为了让楼层显得更高,Jovy直接将床垫铺在地上,一盏可发出迷幻彩光的射灯放于床边,随时把卧室变成舞池。屋如其人,Jovy爱玩,特别是香港高质量的音乐演出、酒吧,她对未来并没有很长远的规划,让她想留在香港的原因之一,是“未玩够”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Jovy和室友对生活的要求并未因为居住空间太小而降低,反而花尽心思让这个地方成为下班后可供放松的场所,一张格外有仪式感的小茶台占据客厅正中间,古董唱片机在冰箱上面,用来播放Jovy心爱的Pink Floyd乐队的歌曲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黄振强 租金:7000港币/月 面积:两层面积共65平方米 居住人数:2人】黄振强与妻子租住在锦田一栋丁屋(小型屋宇)里,与村里其他房子截然不同的外形宣示这是一个外来者的据点。房子承载了四种职能:居住、办工作坊、工作室以及作品的展示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为了争取更多空间创作,他绞尽脑汁,如家里数个大小不一的木箱,能坐、能睡,还能收纳,他的作品大都可拆开,方便运输和存放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他认为很多人说香港没有空间搞创作只是个借口,却也承认这里的拥挤对自己作品影响颇大。“有个朋友让我帮忙拍MV,但我的房间太小,只能拍到半身。”他无奈地笑了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叶琴 租金:1.6万港币/月 面积:30平方米 居住人数:1人】生活在香港14年的江苏人叶琴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,但显然这未影响她扎根在此的决心,她花了近10年时间才消化掉作为异乡人的不适与失落感,真正去融入自己生活的城市。帮助她实现转变的,不是付得起一套房子的首期,而是租得下一间阳光能照进来的房间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叶琴目前独自居住在西环一套两居室内,书房和客厅能看到一小片海,自从搬离马路边那个狭窄阴暗的小房间,这片客土不再只得拥挤、吵杂和潮湿。她变得更愿意融入居住的社区,随时间累积,她与大厦保安能熟络地寒暄,周边餐厅的老板记住了她的口味,甚至因为不满黑人邻居在正对着书房的天台办烧烤派对太吵,而与对方不打不相识那是一位西九龙文化区的设计师,叶琴因此有机会跟他交流了城市规划的观点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林小薇 租金:3000港币/月 面积:约7平方米 居住人数:2人】林小薇与母亲同住不到7平方米的“劏房”,人打开门后只能侧身往里走两步。一张由社福机构特制的L形双层床霸占了大部分空间,两张床错开的位置被用作衣柜和书柜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小薇爱读书,但怕晚上看书会打扰母亲,她一般要跑到楼下快餐店或坐在马桶上看书。与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不同,小薇靠着贷款完成大学,但除了一毕业就背上20万港币的债务,这一纸文凭暂未帮她打开向上流动的通路,想脱离“劏房”的惟一途径,只有排队等公屋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【邱杰瑞 租金:将近4000港币/月 面积:40平方米 居住人数:2人】邱杰瑞觉得自己特别幸运,刚毕业就进入城市当代舞蹈团工作,因家在内地,上班第二天舞团就为他安排了宿舍,租金远低于一般水平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较为宽敞的住所让他有空间继续自己的爱好,每到下班便练习吹奏箫、圆号和牧童笛,有时也写书法和做手工。</p>
<trs_page_separator>
</trs_page_separator>
<p align="center"></p>
<p>  9月13日,香港北角码头,一只鸟站在岸边,享受着天宽地阔的空间。拥挤的居住环境迫使每一个受困其中的人作出选择——有人试图进化自己以战胜环境,拼命获取更多资源以早日“上楼”;有人麻木,最终习以为常,他们学会一种折叠生存的方法,像蜗牛无法逃离也不愿逃离它背上的壳。</p></div>
来源:视觉中国 编辑:刘静
  • 幻灯播放
  • 查看原图
  • 提示:点击浏览下一张图片,支持键盘翻页 ←左 右→
  • 图集已浏览完毕
  • 重新浏览
  • 发表评论(0)
更多推荐图片



图集推荐

0/0